红原县日干乔大沼泽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湿地--若尔盖湿地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8月,是红原县最美的季节。艳阳高照,浅草碧绿。一块块原本斑白的沙化地块,正重新散发生机。在红原县,因先天不足的气候因素和后天人为影响,土地沙化的阴影并未远离。地处长江、黄河上游,治理荒漠化是一场夯基固本之战。
固定沙地、露沙地、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是红原县沙化土地的主要类型。据2014年红原县第五次沙化检测数据显示,沙化土地总计98395.5亩,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0.77%,主要分布在瓦切镇和邛溪镇境内。
与之前相比,红原县沙化面积已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减少。自2008年红原县被纳入川西北省级防沙治沙点示范工程以来,截止2017年,已实施并完成沙化治理6.77余万亩,累计投入防沙治沙资金5842万元。
过度放牧是红原县土地沙化的主要原因,因此增强民众环保意识就成了亟需解决的问题。红原县属于草原县,幅员辽阔,人烟稀少,居所流动性较强,如何将环保宣传深入每一个牧民群众成为当地政府的一大难题。
“马背宣讲团”“姐妹宣讲团”民间公益自发组织成立。他们走村入户发传单、开讲堂、读手册,用通俗易懂的藏语把党的最新政策理念以及环保知识讲给牧民听,受到牧民群众的热烈欢迎。同时,政府也会免费向群众发放印有环保理念的挂历、毛巾等实用性物品,争取从日常细节中潜移默化地将环保理念深入牧民心中。
同时,因沙化草地均属个人承包到户草场,草场使用权均属个人,禁止过度放牧将减少牛羊数量,从而影响牧民群众的经济收益。面对这种情况,政府提出参与治理的牧民群众可获得劳务报酬,其次,给予沙化草地承包户补助,减轻因治理带来的损失。
从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两方面入手,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模式,将环保理念深入每一个牧民群众的心中。“现在看到有过度放牧的现象发生,当地牧民已经会自发向政府举报”,红原县林业生态修护股股长喻安庆说。
过去治沙用柳条编成沙障,把沙地划分成一块块方形,当中种着可以防风固沙的高原红柳。“这种传统的治沙方式基本能够把流沙固定下来,但在维护上却存在着一定缺陷。经过多年的人踩牛踏,很多沙障损坏。”红原县林业生态修护股股长喻安庆说。
为保证防沙治沙工作顺利推行,红原县成立治沙工程建设领导小组,协调和解决治沙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。治沙领导小组严格按照“集中连片、规模治理、突出重点、畜草平衡”的原则下,根据流动沙地、半固定沙地、固定沙地、露沙地等不同类型、不同程度的沙地分别采取“防风阻沙林带+生物沙障+灌草间种”“防风林带+草障植物网格+灌草间种”“老芒麦草+黑麦草+披碱草混播”“全面封沙育草+适量补播”等治理模式,主要种植红柳树、高山柳等植被,综合运用林业措施、牧业措施和水利措施因地制宜进行沙化土地治理,努力探索适合高原防沙治沙的有效模式。
经过多年的探索,治理区内流动沙地林草植被覆盖度从治理前的不足10%增加到目前的55%,生态状况得到明显改善,已达到“治理一片、见效一片、保护一片”的工作目标,为整个川西北高寒地区防沙治沙积累了技术经验,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。
自2004年起,国家、省、州、县先后实施“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”、省级沙化治理试点,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项目、川西藏区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等工程。经过十余年的努力,红原县已有效遏制了水土的流失,其中沙化土地的植被覆盖率由30%以下提高到55%左右,植物物种数量也由原来的10种左右提高到20余种。
红原县大面积治沙工程已于2013年结束。目前,主要是通过查漏补缺的方式对草原沙化进行完善,并对沙化土地进行成果巩固。“我们将牧民变为管护责任人,给予他们一定的经济补助,从而减少放牧对草原植被的破坏”,喻安庆介绍说百姓的管护时间为5年,通过补助的方式增强牧民群众收入,减少过度放牧对草原产生的二次植被破坏、重新沙化的可能。
未来,红原县将形成10年以上的长效管护机制,并加大资金、科技投入探索防沙治沙新的经济模式,让沙化土地在得到有效治理的同时增加广大牧民群众的经济收入。(刘映红 傅诗益)